本网站访问次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更多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彭 森:在第二十届中国改革论坛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24-09-10 点击次数:1276次

彭 森:在第二十届中国改革论坛上的致辞

 

时间:2024-01-11 15:27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新年好!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刚刚迈入2024年的时候,我们很高兴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改革战线的同仁们相聚远望楼,共同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改革论坛。远望楼外冰寒料峭,楼内改革热潮涌动,温暖如春。我们刚刚告别改革开放45周年,就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因此,“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也是改革战线诸位同仁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自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以来,已经整整45周年了。

  简要回顾45年的改革历程,从历史进程与理论创新的角度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历经14年。这是解放思想、踔厉奋发,在改革发展实践中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探索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目标的阶段。这一阶段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包括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历时20年。这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并以此全面推进、初步建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同时,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化,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第三个阶段即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实现创新和飞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通过4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跃升到18%。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2位,货物贸易总额居全球第一位。人均GDP从200多美元上升到1.27万美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风雨沧桑,大道无垠。回顾总结改革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有一些最基本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必须时时牢记的: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好改革的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关系;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三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创新的关系;五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与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一条经验,是始终坚持党对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经验。

  二、市场化改革是应对百年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展望未来,中国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我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稳定增长的关键一招。

  当前,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和危机持续来袭。近几年来,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联合其盟友把中国定位为长期的、战略性的最大挑战。对我国“脱钩断链”,去中国化,进行遏制打击。新冷战卷土重来,全球化进程严重受挫。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紧缩的外溢效应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低速下行,我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从国内看,三年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拼经济、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提信心的宏观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从减税降费、降息降准到增发国债,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一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开始显效。去年前三季度GDP增长5.2%,四季度也延续了回升向好的态势。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测是中国的增长比全球增速高一倍,看来完成去年初计划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经济回升恢复发展的基础还很不巩固,新的一年里,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尚需克服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经济增长仍存在很大的下行压力。

  面对这种形势,从短期可以靠宏观政策的“组合拳”解决一些问题,逐步实现“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目标。但从中长期看,要实现高质量增长,我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的竞争。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补足制度短板、增强体制弱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制度,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何在?回答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说到底,改革开放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三、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必须从思想、制度和工作方面做好准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已经10周年了。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目前,社会普遍期待着中央对下一个10年的新一轮改革作出重要决定,再次开启以改革开放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当前,为了迎接新一轮改革,我们应在思想上、制度上、工作上做好准备。

  第一,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守正创新。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也是45年来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45年来,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条件的。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探索创新,任何改革突破都是难以想象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实事求是。不仅重大理论研究要实事求是地探索创新得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结论。改革实践中更要求真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都要服务实际,避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习总书记2018年在纪念改革40周年大会上也强调:“没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新时代改革的大突破。”为了迎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一定要始终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在思想理论上做好准备。

  第二,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突出重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实事求是地说,经过40多年改革,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但是我们距离建成一个成熟、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重点领域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下一轮深化改革要突出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三是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要重点聚焦在培育有活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方面,聚焦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聚焦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如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

  第三,一定要坚持重大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通过基层改革试验为全局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改革创新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与实践。2020年10月,习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性、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近几年来,中央先后批准深圳、浦东、浙江、厦门等地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通过清单式批量式申请和批复,按照法定程序一揽子综合授权进行试点,把解决一些重大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的权力真正交给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将具有全面的改革自主权。这种通过立法机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方式,为突破“无人区”、“深水区”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可以说,“综合授权、先行先试,清单式批量式改革试点”正在成为推动改革的新模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动力。必须尊重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差异化改革试验。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指示,敢试、敢闯、敢为,创造大量经验,也为新一轮改革打下了基础。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一直在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中国目前发展改革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时代新征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会议强调,抓好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抓好改革和创新,高质量推进党中央交办的改革任务,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不忘改革初心,牢记改革使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站首页 | 单位简介 | 培训项目 | 咨询服务 | 团队建设 | 资料下载 | 图书出版 | 在线问答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6005795号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4号 邮编:100081 电 话:(010)66110900 66112202 传 真:(010)66112212(自动)
技术支持:北京华商网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257号    京ICP备16005795号-1